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对中国的对外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英汉,汉英之间的双语传译,在中国“了解别人,宣传自己”的过程中影响深远。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快速的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传递和与交流信息的目的的交际行为。它是人类在跨文化交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语言交际工具。口译活动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将信息来源符号转化为目标语的活动,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一定创作性的活动。然而,口译又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其具有一些突出特点:首先,口译是一种不可预测性的语言活动。多数情况下即使口译人员事先有准备工作,翻译现场还是难以预测的。其次,口译获取源语言中的思想并将其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的时间间隔很短,译员需在讲话人发言结束后,立即用目标语言将其思想表达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译员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索推敲。再次,口译的内容通常是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旅游、科技、教育等等。口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并锻炼一位合格译员应备的素质。为达到不同的素质,口译员需作出针对性的训练。
一、英语基本功
作为译员,首先应精通互译的两种语言,掌握大量的词汇和极强的听、说能力,能正确掌握单词和词组的词义、词性和搭配,能正确运用句型和语法,掌握时态、语态等。英汉对译时必须使译文规范化,即所用的词汇、短语、句子及语法都必须符合本语种的一般规范和习惯,,要使译文规范化,必须牢固而又清楚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然译文将晦涩难懂。因此掌握丰富的词汇及熟悉应英语语法是译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志成为优秀译员的人应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在练习中熟练掌握英语词汇及句子。此外在汉英翻译方面也存在着诸多技巧。在翻译时使用最多的是完全对译和部分对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来完成翻译任务。现举例简述如下:
(一)完全对译
凡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一般都采用此种方法对译,不涉及到一词多义的问题,所以比较好处理,例如:
a.NationalBankofPakistan巴基斯坦国民银行
b.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EEC)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
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d.Chicago芝加哥
e.LosAngeles洛杉矶
f.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二)部分对译
遇到多义词时,要根据它在上下文的意思去确定它的哪一种词义同汉语(中文)相对应,或者接近之后,才能决定取舍,例如:
a.Whohastornthecoverofmybook?(封面)
b.Wearetodayforwardingyouournewtestkeyunderseparatecover.(信封、封套)
c.Thecoveroftheabove-mentioneddraftwasremittedtoyouonthedateofissuethroughtheCharteredBank,London.(头寸)
碰到一词多义的情况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去找到对应或接近的词,切忌望文生义。
(三)艺术加工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简单对译的情况很少,即使是完全在字义上的对译,也会发生语序的变化。英语说"gotoseethedoctor"(直译为去看医生),而汉语却习惯说"去看(瞧)病"。又如:外国直接投资,常译成"directforeigninvestment"(直接的外国投资),也有译作"foreigndirectinvestment"的。两种译法比较来看后者更好,因为强调投资方式的修饰语"直接"一词紧靠其前,符合英语习惯。
汉语总是把较重要的修饰词放在所有修饰词的前面,如:他是一位杰出的受人爱戴的优秀教师。这里强调的是他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优秀者当中的尖子。可是,英语中还有一个习惯,如果有几个形容词同时修饰一名词,形容词的顺序是由短到长,最长的紧靠名词的前面,特别是在演讲稿中,读起来铿锵有力,富于乐感,更能打动听众。因此,上面这句话应翻译成:Heisagood,belovedandoutstandingteacher.
常用的艺术加工方法有合并、拆散、引申、增加、减少、补充说明等,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双文化的修养
口译是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了解、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对口译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译员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译员在翻译时不仅要语言准确,还应使语言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
英语和汉语一般都有对应的语汇,然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由于彼此文化的差异,常常不能完全对应。比如汉语习惯称亚洲"四小龙",英语虽然可译成theAsian"fourdragons",但西方人大都叫theAsian"fourtigers"或"fourtigers"inAsia,因为在西方人的眼里,dragon是一种类似鳄鱼或蛇,长有翅膀会吐火的怪物,常常守看金银财宝。成语或谚语更是如此,非但无法对应,有时甚至连原文的踪迹都没有了,如"Don'tteachyourgrandmothertosuckeggs",如果按照字面直译成"不要教你的奶奶磕鸡蛋",让人看了会莫名其妙。要是意译为"不要班门弄斧",就既表达了原意,也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习惯。
不注意翻译工作中的双文化现象,常常会闹出令人无奈的笑话。下面是一则广泛流传的英语翻译的笑话:
外宾赞美中方朋友的夫人。
外宾:Yourwifeissobeautifulthisevening!
译员:您妻子今晚真靓!
中方:哪里,哪里。
译员:Where?Where?(译员在翻译时,就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此时根据西方习惯,译成Thankyou或It’sveryniceofyoutosayso。)
外宾:Everywhere.
可见双文化修养对于一个优秀译员的重要性,因此译员应注意有意培养自身的双文化素质,只有具备这种修养才能掌握口译工作的重点。不同文化有不同典故,因此对于汉英口译员来说,应该熟读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收听外国新闻等等,都可以作为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除此之外译员也应熟读四书五经及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多了解中国的传统节庆及文化。
广博的知识
优秀的译员应是“杂家”,三百六十行的学问,应尽可能地有所涉猎。广泛的知识面有助于译员的理解和表达。对所译内容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单凭语言能力去听去译是十分困难的;同时,由于口译的工作性质决定译员不可能事先了解讲话人的全部思想和谈话的领域,仅了解某一专业或领域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胜任沟通讲话双方思想的任务的。
广泛阅读百科全书、各种专业杂志、期刊,藉此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多结交朋友,也能由此增长见闻。旅游也有助于译员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色等等,为口译工作做准备。
机智的反应
口译不像笔译有时间可以慢慢琢磨,担任口译员必须时时面对时间的压力。尤其在同声传译中,口译者与原说话者之间大约只有三、四秒的间隔,非得有机智的反应才能跟着现场的情形走,以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在很多情况下,译员事先不知道交谈双方要说的话,因此难以事先充分准备,需要译员有极强的应付能力,能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口译翻译活动中,交际双方并不希望中介的译员过多的占用他们交谈的时间,这就要求口译人员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进行口译的过程中,译员通常是孤立无援的,无论碰到任何难题都要立即处理。这些都要求口译员反应灵活、思路敏捷,遇到未听清或难点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迅速做出判断,并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如我国不少口译员都有着严酷的长时间无笔记的现场体验,如已经关灯并正在使用投影仪的昏暗会议厅或课堂现场,有时需要边走边一以跟上领导人参观节奏的工地或车间操作现场等。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应灵活对待,转述原语的大意以及要点,依赖某种前面探讨过的整理原语思维的方法,提高信息输入的效率,提高整体内容的保持水平,这样就不会影响双方的交流。又如一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遇到发言人讲了一则笑话,可是很难翻译出其中的情感及笑意但那又必须取得同样的效果。这时口译员翻译到“刚才发言人讲了一则很好笑的笑话请大家笑吧”,虽然在场的听众不知道发言人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笑话,但此翻译却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口译实践的现场是十分复杂的,这就要求译员反应机智灵活。这种素质具有先天性,但也可以通过丰富的练习和实践经验来改善。
除此之外,译员还应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强烈的责任感、与人为善的素质、演说技巧与分析能力等等。但总的来说,一个合格译员应具备两大方面的素质:一个关乎专业知识,优秀的译员必定是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两种语言的把握游刃有余;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强,能承受高压工作状态。另一个是译员本身的素质和修养:一个合格的译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的习惯等。口译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门职业。随着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对专业口译员的需求在近几年也有显著增加。上海、北京等地各种有关口译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广大英语爱好者的兴趣有增无减。但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口译员不是件易事,这需要系统的学习、强化训练与勇于实践的勇气。而且,除了这些必备的因素以外,一名译员还应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译员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