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意力分配技巧
同传是注意力分散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必需在同一时间里处理若干不同的认知 任务。在译员执行两项或多项任务时(如听源语并将其译为目标语),注意力必然受到分散。在翻 译过程中,译员不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译语输出, 还必须不时检查对照原文,确保译出语恰当,准确。
Padilla等(1995)对同声传译过程有详实的描 述:“在对此前的意群进行输出之前,译员必需将 新意群储存于工作记忆当中,对其中的词句进行破译并将之与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匹配。 这项任务要求极高,必须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完成。在此期间,译员还必须做到快速存储并清除他的工作记忆”。
研究人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高强度的训练。训练目的是围绕不同任务如何分配注意 力。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后的学生确实能掌握某 些特定技能,这种技能使他们不仅能单独处理某项任务,同时还能处理多项任务(Spelke et al. 1976; Hirst et al. 1980)。不过令人费解的是, 如果要求译员按初学者的要求刻意将注意力放在 源语输人和译语输出上,他们的翻译水准则明显大幅下滑(Lambert et al. 1995)。在分析根据不同任务分配注意力这一现象时,研究人员为此做出以下三种解释:
1. 额外精力:执行同步任务的资源增加要 求被测试者投入更多精力。
2. 注意力转换:被测试者并不完全以相同
的投入完成不同的任务。相反,他们知道如何快速地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上。
3. 自然心理活动:在获得可以执行需要分 散注意的任务的能力后,被测试者就不再要通 过中心处理系统来检测每一步单个心理活动, 因为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执行某些活动。 Gran和Fabbro (1995)发现,在需要分散注 意力的语言任务中,尤其是在同声传译中,初学 者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接受上,就是放在译语输出上。因此,尽管他们竭力想提高译语输出 的质量,但却事与愿违。他们的翻译并不得体,不到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进行一次实 验来检验初学者在有无视觉辅助的情况下进行同声传译的效果,旨在考察有稿在手对于译员的发挥起什么样的作用。
2. 视译、有稿同传与同传特点
a. 视译是指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的过程。由于它涉及口头和视觉信息处理,视译有时候又看 作是一种特殊的笔译或者是另一种口译的形式。
从人类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视译似乎跟同声传译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涉及时间 压力、预测和解读大意等一系列变数,而这些因素在笔译中几乎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微乎其微的。
确定什么是视译并区分视译和有稿同传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将详述〉。首先视译的挑战性不容小视。视译的难易有强弱之分,译员若遇 到稍微轻松的视译,他有大约十分钟时间来熟悉一段三百字左右的文章和相关词汇。而在压力比较大的视译中,译员不可能有任何准备,没有时 间来预览需翻译的材料,他必需立刻将其译成目 标语。
b.有稿同传又称为“有材料的”的同声传译,是同声传译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目前各大学口译 培训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口译培训项目招生考试 的必考课。它近似同声传译,因为两者的信息都 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传递的。一般情况下,考生有五到十分钟准备书面材料的时间,正式考试要求考生把从耳机里听到的源语译成目标语。鉴于发言人的发言有时可能会偏离原文,考生需要紧跟演说者的思路,而且不能像视译练习那样仅仅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将有稿同传作为口译招生考试的手段在国外 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有稿同传与视译相比,难度极高,即便不需数月至少也得花费几周时间才能对其较好地掌握,因此它不应该作为一种考核手段,而可以作为一年期的译员培训课程。但 也有人认为,如果考题不是太难,语速适度,考 生就有时间来浏览原文,这样可以做到两者兼顾: 既照顾了倾向于靠视觉获取信息的译员(翻译时 他可以对照原文),又照顾了仅凭听觉无需对照原文的获取信息的译员。
c. 同声传译,有稿同传和视译最明显的区别就 在于同传是直截了当的翻译,只能通过耳机接收源语,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视觉材料(如无法借助文字 材料和视频)。早期有专家学者对视译进行过某些研究,如 N/fasei^Mercer (1978), Viezzi (1989), Howanl (1986), Weber (1990), Carpenter (1994)等人都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篇幅,在这里只对其中两位 学者的的研究进行简要的介绍。
Moser-Mercer长期从事视译课程教学,她通过研究发现,在视译过程中“初学者喜欢按顺序 进行翻译,而且总想对每个词都找到一个恰当的、 对应的含义;而有经验的译员则不同,他们更倾 向采取非线性的方法。比如他们在翻译前只注重 有关主谓宾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翻译过程中再对译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老道的译员一般都 按照意义驱动规则”(MoserMercer,1978)。
Moset-Mercer同时还发现初学者的翻译速度 大约为每分钟60字,而职业译员则为115字。职 业译员可以自如地完成从书面语到口头语的快速 切换,而初学者则仍受困于书面材料。初学者不太善于在翻译中添加、删减词汇,而职业译员为了译语通顺则会在翻译中添加过渡词,尽管这些 词在源语信息中并不存在。至于译语错误,职业 译员几乎不会误读原文,而初学者则常常犯理解 性错误。M0seHVlercer还做了进一步研究,她发 现.与同声传译相反,视译是按照明显的输人和 口头输出来操作的,两者分明,互不影响。这便恰恰佐证Searle (1975)的论断:干扰最大的是 回应材料而不是刺激材料。
Viezzi (1989)认为信息记忆是视译过程中心 理激活的一种手段。Viezzi通过听、读外文材料, 通过视译和同声传译来分别验证信息记忆程度的好坏。实验中所使用的两门外语分别是法语和英语。
Viezzi的实验表明,视译的记忆率要低于同声 传译的记忆率。Viezzi (1989)认为这个意外的 发现或许可以用Craik和Lockhar(1972)的深层处理论来解释。该理论宜称信息记忆是一种处理 时间和深度的功能。在视译中,大量信息已经存在,译员无需处理额外的信息,无需时间储存来输出译语。而在同声传译中,信息呈现的形式给译员造成了沉重的存储负担,导致信息处理时间过长,处理程度加深。视译不存在这种情况。这便是为什么视译的记忆率要低于同声传译的记忆率的原因。
在视译、有稿同传和同声传译三种翻译模式 中,专家学者们所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具备视 觉材料究竟会提高还是降低翻译的水准。
如果视觉材料(打印好的讲稿)与译员听到的内容相一致(如果发言人讲话不过分偏离讲 稿),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大多数译员而言,视觉材料无疑有助于翻译效果。但如果译员在同声传译期间既要听发言人发言,同时又要调整他的译 语输出,此时的视觉材料不仅不会有助于翻译效 果,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增加额外的负担。如此看来在同等条件下,视觉材料对同传的(译员 在同声传译中既听发言,同时又听自己的译语,干扰比只处理不同的器官的视译要多得多。
3. 实验研究
为了验证三者的不同,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 对译员在视译(ST)、有稿同传(SIT)和同声传译 (Si)的具体表现逐一进行评估。假设有稿同传的得分比同声传译的得分高,但又考虑到视译中不存在同步翻译.很可能视译得分最高。也就是说, 译员在视译中的得分最高,其次是有稿同传,最后是同声传译。
为保证材料一致和可操作性,实验是一段20分钟的演讲.对被测试者的专业词汇没有特殊的 要求,实验分为三部分:
视译:头几分钟先作热身,不计入测验时间。14名被测试者对第一部分进行视译。
有稿同传:在第二部分中,被测试者发给人手一份打印的材料,并有十分钟时间阅读熟悉 讲稿内容。准备就绪后,要求被测试者不看原文只听发言人的发言进行口译。
3-同声传译:继有稿同传之后,要求测试者 翻译讲话中的第三部分。测试者通过耳机在没有 下议院讨论的录像资料的情况下听源语并将其译 成目标语。
14名被测试者都是渥太华大学四年级翻译专业学生,他们目前正在主修“人类信息处理”课 程。所有人选的测试者都是该课程最优秀学生。 他们所学的课程完全一样,而且有三个月的同声传译实践经验。学生的第一语言均为英语,第二语日为法语。
要求被测试者将法语译为英语。为确保效果, 对所有被测试者的表现均进行同步录音。测试前 每位被测试者都有五分钟准备时间。在此期间, 他们既可以听和跟读(如用相同语言复述),又可以口译讲话中的引言部分。大多数被测试者都选 择听热身片段来熟悉话题。
所有被测试者都按同样顺序来完成三项任务,即先进行视译,然后是有稿同传,最后进入同声 传译。整个实验大约持续40分钟,但只记录了 15 分钟的实际翻译,这低于大多数译员的20分钟疲劳期。剩余25分钟要么用来热身,要么用来准备, 对测试者没有其它额外的要求。
为便于纠正,对每位被测试者的翻译均进行记录并由三位评委将它们与原始讲话的翻译进行 比对。结果,评委给被测试者译语正确率均为0.93。所聘请的评委对实验的条件和目的均事先一无所知。
4. 结果分析
由于这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试验性研究,
而且参与被测试者的人数有限,建议以下结果仅 作供进一步研究参考。表1是被测试者在三种不同 情况下的表现:
表1三种情况下的表现率
(ST)视译 (SIT)有稿同, (Si)同声传译
82. 34 82. 00 69. 57
表1中的数据显示视译(ST) ( . = 82.43)和有稿同传(SIT) ( • = 82. 00)的得分都远远高于同声传译(Si) ( • = 69. 57)。
表2三种情况下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视译 有稿同传 同声传译
平均值: =82. 43 82. 00 69. 5
标准差: =13.21 13. 19 14. 33
上述数字显示,视译(82.43)和有稿同传 (82.00)的得分比较接近,这说明增加听力材料 并无干扰作用。而同声传译演示分数较低也佐证了 Shaffer's (1975)提出的干扰最大的是回应材料而不是剌激材料。
视译得分最高在情理之中。因为早期的研究 (Gerver 1974, Lambert 1988,Viezzi 1989)发现, 译员对输入处理投放的注意力越多(无需像在同声传译中那样在不同的任务间分配注意力),信息处理的程度越深,记忆也越强。但令人不解是,有稿同传的得分和视译的得分竟如此接近。
同传测试者的得分并非意外。实验心理学以及口译培训中的教学经验表明,因为部分被测试 者此前接受了超过半年针对分散注意的特殊训练,他们获得了所需的特定技巧,所以在他们执行不同任务时,他们做到了有针对性地对一个或多个 任务进行注意力分配(Darb 1995).
如果说同声传译被测试者得分较低是因为缺乏经验,那么有稿同传为何在增加了额外处理信 息的情况下(即增加了视觉材料)却反而得分更 高呢?如果译语输出和测试者眼前的材料相差无几,那就意味着没有或者只有少许干扰。然而,问题往往出在发言人匆忙偏离原稿的时候,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况时有发生。碰到这样的情况, 译员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此时,译员可以忽略文字材料而将所有精力放在对所接受的信息的处理上。现实生活中,有些译员根本无需借助文字材料。但也有些译员仍然有时间从头至尾阅读材料,专记重要术语,理顺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及猜 测发言人发言的大意,所有这一切细微的举动无疑只会提高译员的发挥水平。
显然,该实验中的初学者与Viezzi (1989)试 验中那些比较有经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Viezzi (1989)对里雅斯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 过测试,发现视译后记忆力不如同声传译后的记忆力。在视译中,译员能借助现成信息,因而他们无需处理输人的信息,无需翻译之前储存这些信息。在同声传译中,信息出现形式对译员认知 构成了挑战,导致了长时间的和深层次的信息处理,这种情形在视译中并不多见。这很可能是视译和同传记忆差异的原因所在(Viezzi 1989)。
按照Viezzi (1989)的观点,另一种可能性是 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密切相关的,在将英 语译成意大利语的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 差异要求译员花费大量精力将信息的表层结构转化成与目标语相对应的形式。根据Viezzi的说法, 信息(记忆)处理与句式转换的程度是成反比的。这种解释与Lambert此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 Lambert的试验中,被测试者需要将法语译成英语,而这两门语言句式差异明显。该实验中信息记忆付出的精力与Viezzi实验中将英语翻译成意大利语的信息记忆所花费精力成正比。
Viezzi (1989)进一步指出,无论是视译还是同声传译,都涉及对信息记忆付出精力问题,这与信息加工是同理。这种精力付出取决于将源语译为目标语段落的句式差异程度。信息记忆不仅受或不仅仅受这种翻译过程的限制,也受语言结构的限制。
Viezzi得出结论说视译的处理方法与同声传译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两种信息呈现的不同形式要求译员采用不同的对策。这就影响了信息处理的方式,并产生了信息记忆明显不同的结果。
4.结语
有关注意力的几项实验研究(Allport et aL 1972, Spelke et aL 1976,Hiret et aL 1980)表明,在信息获 取的初始阶段注意力需要有意识激活并运用到不同的 技巧上。正是在这个阶段初学者的译语最容易出错。 不过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初学者才能像译员那样掌握一定程度的“自动性”,即他们不必刻意将精力 )1¾¾¾关紧要方面,而是全力关注信息的输人和输出上。
有关同传获取信息的理论研究表明,同声传译的基本策略是“程序”,它可以被储存并不经意地组织到记忆里。引入其他系统刻意将注意力激 活会干扰该“程序”的正常运行,这就是造成译 语出错问题的关键所在。(Dar6 1995a, 1995b)
总之,在从事同声传译之前,我们必须让有志于从事同声传译事业的翻译爱好者完全脱离依 赖视觉和文字材料,而要做到这一点,视译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过渡手段(Cfejean Le feal 1997)。
曾传生 《外语与翻译》